Monday, August 25, 2008

「 降稅」廣告必有玄機!

( 2008/08/22 )

「降稅」廣告不斷播放,再加上副總統蕭萬長、行政院院長劉兆玄,紛紛指陳,要營造具有租稅競爭力的台灣,這一連串的動作,似在鋪排台灣未來可能大幅降稅的政策。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非常特別的廣告,就是所謂的「降稅」的廣告,雖然沒有署名是誰花錢登的,但廣告中,不斷強調降稅與經濟發展的關連性,甚至以香港、新加坡作例子,稅率調降之後,經濟就會大幅好轉,企圖來「打動」觀眾,並且也引用國際經濟大師,對降稅皆持正面的看法,來增強降稅的合理性。果真,只要台灣降稅,經濟就會好轉嗎?
到底要不要降稅?尤其是遺產稅或贈與稅,在台灣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抓住一個方向,那一種方式,對台灣整體的經濟發展有利?就應該往這個方向走。
就如同,新政府上台之後,力推兩岸政策的開放,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事實上兩岸政策的開放、經貿往來的正常化,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兩岸經貿可以正常往來,屆時,可以引導資金回台,不論是台資、外資、甚至陸資。這樣一來,台灣的經濟當然就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對台灣有利,就勇敢去做
同樣的,稅率的調整是如此,如果降稅對吸引資金回台有利,那麼為什麼不能降稅?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調降稅率,尤其是遺產稅或贈與稅,是幫富人降稅,不符合社會的公平原則,但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太多滯留在海外的台資,過去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外流,包括兩岸緊張、稅率過高的問題而不願意回台,一旦這些問題可以陸績解決,只要有一部份資金可以回台,對台灣的挹助,就非同小可。
要特別了解到,八○年代之後,進入全球化的時代,所謂的全球化,最大特色之一,就是除了資源可以被有效運用之外,各國的金融門檻也大幅降低,全球資金也隨之四處流動,尋找有利的投資機會,稅率當然是重要的影響之一。
我們都可以了解到,這幾年以來,台灣的內需不振,最重要是人才與錢財的大量外流,如果錢財有機會回流,也可以留住人才,那我們為什麼不鼓勵錢財回流?


政府將主導「降稅」議題
看到新政府上台之後,積極豉勵台資企業回台上市,其實就是吸引人才、錢財回流的政策。
再看到賦改會的成立,從政府的心態來看,似乎也看到希望降稅的企圖心! 上週,副總統蕭萬長,以及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分別對外公開談到,降稅將是台灣重要的政策時,也看到了台灣的新希望。
以香港為例,企業營所稅率為十六.五%、新加坡為十八%;個人所得稅率分別是十七%及廿%,再者,香港不僅個人免證券所得稅,連股利都不課稅,而且也免遺產稅、贈與稅的結果,令香港金融業所管理的金融資產,由二○○二年的二一○○億美元,大增至二○○七年的一.二四兆美元,年平均成長率高達四四.一%,至於新加坡在二○○二年時金融業所管理的金融資產為一九二○億美元,到去年則增至七七八○億美元,年成長率為二七.九%,其中管理外人資產的比重更高達八六%。
相對的,台灣企業營所稅仍有二五%、個人綜合所得稅率更高達四○%,現實擺在眼前,如果你有錢,會把資金擺在那裡?
更重要一點,一旦稅率高,所謂的「逃稅」,或「避稅」的花招一定會百出!結果真正有錢人課不到稅,繳稅的還是一般民眾。


低稅率,可以讓股市更透明
觀察台灣以及香港股市,有一個非常不同的現象,因為「稅率高」之故,台灣上市公司大股東,很少會用個人名義,擁有大量持股,不是轉為投資公司所持有,就是用其他各種名義(包括人頭戶在內),去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其結果是令台灣股市的監理制度不斷受到考驗,透明度當然不高。 相對得,看到香港上市公司大股東,許多都是用個人名義持有股票,大股東持股的透明度非常高。
隨便翻一下資料,長江實業董事主席李嘉誠,個人名義,就持有近四成的股權、恆基地產的老板,李兆基也以個人名義,持有六五%的股權,很多香港傳統的大富豪皆以個人名義,去持有公司的股權,股利免稅、免遺產稅、贈與稅,是最大的誘因。
所謂國家的競爭力,「租稅的競爭力」,已經是愈來愈重要。呼應副總統蕭萬長的看法,行政院長劉兆玄接受媒體的訪問中,也談到︱台灣要成立亞太金融中心,關鍵之一就是稅制要有國際競爭力,要與亞洲其他三小龍來比,其次再來考慮公平性;若稅制對有錢人誘因大,將引導更多的資金進來,把台灣的餅作大,對每一個人都有利。
雖然在這個階段,身處國際的逆流之中,要獨善其身,也不太容易,但台灣必須先作好準備,等待時機來臨,未來的格局就會大大不同。
回到台股來看,阿扁的政治風暴令台股再受打壓,但政治的利空,通常來講,來得快、去得也快,最重要的還是國際股市的變動,除了美股之外,中國股市在奧運期間連續大跌,已產生負面影響,必須要再特別注意中國股市會不會進一步拖累國際股市,或台股。
不過就個別股來看,當然在大盤欠佳時,要一枝獨秀,也有其困難度。但因為個別股有著不同的條件,以及基本面,或許在趨勢上,有的個股可能會繼續破底,但也有些個股,可能已到了大底區,甚至底部已經形成,這些強勢股,才是短中線上值得注意的焦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