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 2008

台股二大獨門利多

[財訊月刊]
( 2008/07/01 )

物價上漲、負利率的現象已在全球蔓延,油價即使是強弩之末,通膨依然方興未艾。台灣的兆元現金股息、兩岸關係和緩,將是傲視全球的獨門利多。

價上漲的現象已在全球蔓延,油價停留在每桶八十美元以上,已經超過一年,和一九七四、七九年兩次石油危機最大的不同是,油價長時間停留在高檔,現在就算油價跌回八十到一百美元,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也不會解除,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物價僵固性」,價格一旦上漲,就很難回跌,物價永遠是易漲難跌。

國際的商品原物料目前只有石油、黃金價格在高檔徘徊,非鐵金屬(如鎳、鋅)早已大跌一段,糧食(如玉米、小麥)價格則看天吃飯,震盪激烈,原物料的價格即使是強弩之末,已經上漲的物價卻不會回頭,其實,原物料價格從二○○一年起漲,直到過去兩年才反映在終端產品上,如今漲價已成為街坊耳熟能詳的術語,通貨膨脹仍方興未艾。而且,民眾對通膨的預期反應在行動上,就是減少開銷、囤積商品,將進一步導致物價上漲、經濟不振。

尤其是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去年實施勞動合同法後,人工成本上漲二到三成,並取消出口退稅及調高外資稅率,在在都提高生產成本,許多產品陸續漲價,隨著出口擴散到全世界,漲價的火苗才剛開始燒。

物價上漲帶來的後遺症,就是負利率現象(物價上漲率高於名目利率,導致實質利率為負),這是嚴重的經濟問題,目前美國、中國、日本都出現負利率,亞洲國家以越南最嚴重,包括菲律賓、泰國、香港、印尼、台灣、印度也一樣。央行為了抑制通膨,只好提高利率,但初期絕對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以歷史經驗,最後通常是經濟不景氣,導致需求下降,才能壓抑通貨膨脹。

通膨產生,以經濟不景氣來解決需求,趨勢的方向很清楚,但是在金融市場,卻會有一波三折的表現,就如同投機家科斯托蘭尼的比方:主人帶著狗散步,主人朝一個方向前進,但是狗前後奔跑,卻多走了四倍的路,股市走勢就像狗的步伐,總會上下震盪、來回奔波,主人和狗貼切地形容經濟趨勢和股票市場間的關係。

台灣已經三十多年沒遇到通貨膨脹,一九八○年那次台幣升值、熱錢湧入,造成股、房市大漲,最後以崩盤收場,這只是島內個別的資金因素,不算是全面的通膨,台灣真正的通膨該算是七四年那一次。

七二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台股指數隔年卻由一百多點大漲到五一四點,但七四年遇到石油禁運危機,油價從每桶二美元漲到十四美元,台灣本來就不產油,當時石油相關產品占民生消費的成本比重又高,加上產業還處在低附加價值時期,毛利率不高,各種實質生產成本,以及利率這種金融成本都在上揚,造成許多公司承受不住壓力而虧損倒閉,台股也由五百多點跌回一八八點。當時香港股市更是從一千七百點,跌到一四八點。

不管是台股或港股,在崩跌的過程中,擁有市場經驗的高手,多會在高檔出脫,卻仗著藝高膽大,經常在下跌三到五成時進場,例如七四年石油危機,台股跌到三百點,以及港股八百點時大單進場,沒想到跌勢超過預期,實際低點幾乎比高手成本價再跌掉三、五成,尤其融資斷頭讓許多人血本無歸。最終台股從高點到低點跌幅六成多,港股則高達九成。這段往事只是要告訴讀者,通貨膨脹導致景氣不振時,投資股票首重控制風險。

歷史不一定重演,卻有一定的軌跡,八○年美國發生儲貸危機,當時美國的利率調高到一八%,才控制住通貨膨脹,但也付出經濟不振的慘痛代價,而這次的通膨更複雜,因為新興市場的三十億人口也加入消耗資源的行列,令物價上漲的幅度及範圍更難預測。

這次全球性的物價上漲,源自於能源和食物,都是民生所必需,對於新興國家的衝擊遠大於已開發國家,窮人會更窮,中產階級一大半會向下沉淪,金字塔頂端的富人則將掌握財富優勢。這種環境下,投資理財以保本最重要,其次才是保值,賺錢的機會需要等待、精挑細選。

展望下半年行情,除了全球性通膨的威脅外,台灣仍存在三項契機,第一是台股自馬英九當選後大跌一千多點,跌深反彈的契機;其次是八月起上市櫃公司發放將近一兆元的股息,有助於推動資金行情;最後,兩岸和談持續進行,從觀光客到直接通商必然發生,股市氣氛趨於樂觀。

台股的三大契機除了跌深反彈外,兆元股息及兩岸和緩,都是台股「獨家」的利多,現金股利是實質的利多,奠基在公司過去的績效,投資人可權衡投資風險及定存利率來選擇;兩岸和緩則是信心的恢復,將表現在未來股價的上漲。

比較兩項獨家利多,股息題材難免會受到全球景氣的牽累,一旦未來景氣不好,大戶反而會考慮棄息,在除息前逢高出貨,不會為了賺取高於銀行利息的股利,而冒著股價下跌的風險。但兩岸題材則不然,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例如國賓、台肥、遠百五年來大漲近十倍,不就是提前反應台灣價值回升嗎?掌握這樣的趨勢,才能夠賺到大波段的利潤。

兩岸和解,當然不止於觀光客的交流,過去事涉主權而壁壘分明的產業,例如航空、金融、電信等,如今反而潛力十足,最近報載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表示,「希望能儘快來台設分行,若法律允許,也不排除在台尋找併購機會」,點出未來這些「主權行業」的大出路。

從國泰航空參股港龍航空,將業務觸角伸向中國;香港富邦銀行參股廈門銀行,藉此打進中國市場。中國銀行身為中國四大銀行之一,行長公開表達入股台灣銀行業的意願,點出未來的大機會在併購,相似的情景發生在九七年香港回歸前,中資也曾大舉併購香港企業。台股的併購行情,將是兩岸題材中最值得期待的大機會。
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