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2, 2008

与次贷危机共存 胡舒立

  总第216期 出版日期:2008-07-21 共有 14 条点评

不可寄望次贷危机在短期内结束;国内拖延已久的价格改革与结构调整应果决进行;不可轻言抄底
  美国经济再呈水深火热之势。  从6月第二周雷曼兄弟公司股价雪崩,到两家联邦房贷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突现危机,直至总资产逾320亿美元的房贷银行IndyMac被接管,引发洛杉矶地区多年来仅见的挤兑风潮,可谓危机频频,报警声急,足使华尔街信心加速下滑。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反常态的干预措施:美联储对房利美与房地美开放贴现窗口,财政部注资进入讨论范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7月15日宣布,将采取30天紧急行动,遏制针对部分大型金融企业的“不当做空”。然而,没有迹象表明这些措施可能改变既定颓势,市场法则仍在发生作用(参见本期“美国房贷救‘美’风波”)。  “天塌了!”——美国媒体大字标题。就在SEC作出决定的当日,美国所有主流报纸均在头版以接近整版的篇幅报道经济和金融动荡,承认“现在已经非常清楚,这不是普通的经济危机,不会在近期结束”。  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冷酷地强化了市场的危机感。数据显示,美国的通货膨胀指数在过去的一个月内上升了1.1%,为1982年以来的最大升幅;而较之去年同期升幅达5%,为1991年来的最高值。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为之惊呼:“美国的通胀太高了!”与高通胀相伴随,消费意愿下降。美国6月的零售价格上升了1.8%,零售总额仅上升了0.1%,如果除去加油站的销售则为负的0.5%。  虽然美联储在此前发表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将对2008年GDP增幅预期由此前的0.3%至1.2%,大幅修正为1.0%至1.6%,但次贷危机重创实体经济已经是现实。正如伯南克近日在国会听证会上所说,当前美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增长前景仍不确定,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信贷紧缩、房屋市场进一步萎缩,都增加了经济的下行风险,通胀的上行风险也进一步增加。  

对于中国人来说,此轮美国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深化,格外值得关注和深思。  从去年7月算起,美国次贷危机持续已逾一年。因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因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且从金融投资到贸易往来均与美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对这场危机不再是单纯地隔岸观火,关注不可谓不甚,讨论不可谓不炽。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分析人士和商业决策人士,长时间内简单地将之视为一场很快就会触底、冲击范围有限的短期危机,对其复杂性领悟不透,对其严重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甚至在贝尔斯登被关闭引发华尔街深幅震荡之后,这种“短期论”、“有限论”识见仍然大有市场。  不应否认,除了不可避免的认识局限,一厢情愿的侥幸心理也是误解萌生的重要原因。侥幸乃判断经济形势之大忌。面对无情的现实,已经到了必须清醒的时候。当然,美国此次危机的走势如何、影响多大仍待观察,过度悲观和惊惶失措亦大可不必,但是,只要承认这是一场长期的、深层次、震荡广泛、触及实体的危机,而且承认中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们至少应当看到:  

其一,美国经济已经处于衰退之中,而且衰退还会继续深化,其结果就是美国以及欧洲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这必然对中国企业出口造成巨大影响,使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压力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自2004年以来显性化,其实已经使企业获得了明确的调整信号,但这种压力毕竟是可控的,因为升值与否和升值节奏本身是可控的。相形之下,中国出口及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现在正面对外需不足持续加重的刚性压力。很显然,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时不我待,而且转型过程必然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转型的痛苦可能是深重的,却也只能承受。  

其二,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加深加重,分散风险是其必然选择,故此,美元贬值和资源产品价格继续攀升,特别是国际油价长期在高位运行已经不可避免。中国目前对石油等资源产品实行低价管制,即便已被迫行政性提价,但仍远未纠正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巨大扭曲。这种管制政策本来就难以为继,政策制定者心之所系,无非是期待国际市场很快出现相应的价格回落。现实表明这种期待已断无可能,忍受阵痛放开资源产品价格已成惟一选择。  

其三,美国经济和金融危机还有一层显著后果,即其金融资产大幅缩水。不难看出,这场危机尚未见底,美国及欧洲国家受到波及的金融资产估值仍难合理。中国国有金融机构已经持有大量海外金融资产,其中包括美国国债,包括部分国有股份制银行所持房贷相关资产,也包括去年以来中国投资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购入的跨国金融机构股份。这些资产目前已经大幅贬值,故相关机构加强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尤其不宜以“趁低吸纳、摊薄损失”为由,继续增持高风险资产。中信证券2007年10月与美国投行贝尔斯登签约,计划以可转债形式换股,后来仅因两地监管机构循例审核拖延,终遇贝尔斯登倒闭,于中信证券可称大幸,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应为镜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