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債券可能是最糟糕的投資策略了。私人投資者已經逃離債市,央行還在支撐著債券市場,是該它們撤離的時候了。中國應該搶佔先機,先走一步。
六月初,全球金融市場在各國央行反通貨膨脹的嚴厲措辭中出現螺旋式下跌。
英國央行表示,在打擊通脹的過程中,即使付出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的代價也在所不惜。美聯儲表示,經濟出現嚴重下滑的風險小,它將以反通脹作為首務。而歐洲央行也一度對提高利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甚至連日本央行也提到了通脹風險。
反通脹吊詭
市場曾經預期美聯儲將在二○○九年中以前加息四次,一度使得美元堅挺、油價趨穩、全球收益率曲線走平。如果上述反通脹措施果真被採納,這對債券市場是個好兆頭。但我認為,這一幕不會出現。
儘管利率將提高,並可能早於我此前預計的時間——二○○九年中,但提高幅度並不會很大。如果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今年夏天提高利率,為他們早前打擊通脹的言論提供實質性支援,這也並不預示著利率將在未來快速提高。市場現在的反應可能為時過早。
現在的問題是,提高利率將引發深度經濟衰退,中央銀行雖然希望降低通脹,但並沒有準備好以深度衰退為代價。央行打擊通脹的嚴厲措辭旨在壓低油價,緩解通脹壓力,減少提高利率的必要性。
事實上,各國中央銀行的言論正在重返模棱兩可的風格。美聯儲表示,經濟增長面臨風險較小,而通脹風險較大——意思是該提高利率了。但它並沒說,即便犧牲經濟增長,它也會提高利率抑制通脹。
各央行的類似措辭顯示,它們希望無需動用利率工具,通脹便能自行消除。目前,全球經濟已進入滯脹時期。只有各國中央銀行願意接受一場較深的經濟衰退,反通脹才會有意義。
呼籲勞工領袖避免工資提高,被認為是一條緩解通脹的「無痛之路」,但已經失敗了。市場看穿了央行的言論,並意識到央行仍把經濟增長看得更為重要。加息速度將慢於通脹上升的速度,這意味著,全球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寬鬆,而全球通脹仍會上揚。
另一方面,信貸與房產泡沫的破裂給經濟增長帶來壓力。IMF預計,二○○八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放緩一個百分點,降至三.七%;通貨膨脹率將上漲一個百分 點,升至五.五%,明顯高於前者。這一差距將在二○○九年進一步擴大。看起來,全球輿論都已經普遍認為,世界經濟正在步入滯脹,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二○○六年末,我預計美國及全球經濟將在二○○八年出現滯脹。當時,沒有一個人同意我的觀點。我認為,二○○○年高科技泡沫破裂後的溫和衰退主要是全球資產泡沫的後果,但當時我對可能的結局還拿不準。
有段時間,我認為最後將以通貨緊縮告終——當投機者對資產價格產生「恐高症」時,泡沫自己就會破裂;暴跌的資產價格將抑制需求,導致生產能力過剩,引發通貨緊縮。
但隨著全球資產泡沫的不斷積累,我對此產生懷疑,並認識到通貨緊縮不會發生。原因在於,全球金融系統存在無限的風險需求。大部分投機者操作的是「別人的 錢」,而非自有資金。他們分享投機收益,卻無需承擔損失。這一激勵機制滲透到全球金融體系,尤其是隨著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投資銀行自營 交易業務大量增加,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只要央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增加的貨幣就會流向資產市場,抬高資產價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