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7, 2008

恆大真相

財匯資訊提供,摘自:上海證券報2008 / 07 / 07 星期一 09:17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自古以來,冒險者可能功虧一簣,也有望書寫傳奇。恆大地產逆風遠航,掌舵人許家印是否可以複製哥倫布的那種發現新大陸的傳奇?這是一個謎。   2006年至今,恆大地產土地儲備增加6倍,三輪私募融得18余億美金,在全國22個城市展開急行軍式房地產開發。但如今,恆大的確處於一個不進則退的關口。一個開發商的飛躍式發展,在短短兩年裡劃出了一道值得我們探索的曲線。
  今年以來,全球資本市場低迷。3月,手握4578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的中國內地「地王」恆大地產100億-150億港元IPO計劃宣告擱置,房地產業「百日劇變」的恐慌由此蔓延。但就在近日,據香港消息,恆大第三輪全球私募完成,金額高達6億美元,包括美林證券、德意志銀行、科威特投資局、新世界發展鄭裕彤等入股恆大,許家印找到了同盟軍。
  有人認為恆大的全國擴張生不逢時,但不可否認,生不逢時卻靠內力與韌性渡過險情者眾。「我手裡有好東西,這個是我目前最大的信心與籌碼。」直面上海證券報記者的許家印,如是說。
  至今,恆大留給市場的僅僅是個模糊的背影和眾多的謎題:恆大IPO暫時擱置的內幕究竟為何?許家印手中到底有怎樣的籌碼去贏得國際資本大鱷的青睞?新一輪50億元的私募是否已解恆大資金之渴?未來眾多地產項目有無賣地、折售的可能?許家印眼中的中國樓市,風險與機會又在哪裡?
  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親赴廣州等地,深度破解恆大密碼。神秘的恆大和五年來從未接受媒體獨家專訪的恆大創始人許家印,終於走向前台。
  這是一個傳奇的企業,短短十年不到的時間,成就了中國地產界的一個數百億帝國;這也是一個受爭議的企業,它以「地王」身份和海外資本市場的首次公開接觸未果,被部分媒體推到風口浪尖;這更是一個神秘的企業,它究竟怎樣執華南樓市牛耳?又為何被如此多的迷霧纏繞?
  今天,拋開崇拜抑或成見,我們一起揭開,恆大真相。
  IPO往事
  公開募集遭壓價 暫棄IPO
  走近位於廣州市金沙洲住宅新區的恆大御景半島,富貴之氣撲面而來:華南開發商慣用的大手筆園林、雕塑、水景在天然山體與珠江上游間圍攏出一個佔地58萬平方米的豪華住宅區,一條長達2.8公里的私家環島山路花草蔓延,現代派高層公寓弧形排開,歐式別墅群有序錯落,氣派非凡。
  根據御景半島銷售人員的介紹,6月28日剛剛開盤的二期公寓毛坯均價8000元/平方米。一個可比的數據是,在去年10月1日開盤時,加3000裝修標準的恆大御景半島最高單價摸至1.4萬-1.5萬/平方米。
  短短一年多時間,這個標誌著恆大向高端物業「華麗轉身」的戰略項目,隨著大勢調價近3成。
  恆大樓盤的調價與宏觀大勢密切相關,但不能不讓人聯想,是否也與恆大自身有關?這一切,要從並不久遠的恆大IPO說起。
  2004年前,恆大地產是偏居華南一隅的地方開發企業,土地儲備不足600萬平方米,以建小面積、低成本、低利潤的中低端產品見長,並已躋身廣東樓市「五虎」。
  2004年始,恆大掌門人許家印思變,上市之念自那時開始醞釀,由此引發了一場震驚當今樓市的「恆大式擴張」。
  許家印精心佈局的全國戰略與上市計劃其實並不複雜,其思路包括四步內容:培養隊伍、打造品牌、尋找土地,同時找錢。
  2004年,許家印將層層篩選出的第一批68人精英團隊分派至全國10餘個城市。在武漢、重慶、成都、瀋陽等地,這些市場精英的首要任務是對當地的土地市場展開調研,以尋找可以收入囊中的土地項目。「拿地不是一時衝動,它需要一個漫長的考察與談判期,等到2007年前後,土地儲備版圖基本形成,恆大的上市之路也才步入正軌。」一位接近恆大的人士介紹。
  整個2007年,中國樓市接二連三被恆大的消息覆蓋,同時並行的是兩輪私募的完成。2006年底,恆大以8.29億拿下武漢當時的「地王」,即目前的武漢恆大華府;去年8月,恆大開出25.3億元競得重慶科技學院項目,被稱為天價;去年10月,恆大計劃以14億元收購上海源深路1號土地項目公司100%股權;到今年初,恆大以41億元拿到絹麻廠地塊,晉陞廣州新「地王」……
  到2008年3月,恆大香港IPO招股說明書介紹,土地儲備已高達4578萬平方米,短短兩年時間激增近6倍。
  根據土地出讓和股權轉讓相關規定,無論是土地出讓金還是股權購買款都有相應的分期付款制度,這成為恆大運用槓桿原理操作資金鏈的關鍵。「我們確實是先融錢再拿地。」許家印說,但顯然,和很多開發商們一樣,許家印走了一條少融資多拿地的路徑。去年3月,恆大引入第一批戰略投資者美林證券、德意志銀行和淡馬錫,融資4億美元,恆大合計讓出約8%股權。幾乎同時,瑞信牽頭為恆大發行了4.3億美元的公司債。此後不久,上述重慶、上海、廣州三個項目相續簽約。
  而資料顯示,恆大三個項目支付的保證金不多,其中上海項目3億元,廣州項目1.3億元、重慶項目2億元。餘下70多億元的待付土地出讓金和購股款缺口需要填滿,而恆大此時已經把寶押在了即將拉開的香港IPO上。
  「2006年6月開始正式談上市,到12月6日,第一批戰略投資者初步確定。」許家印向記者介紹,「實在不巧的是,我們在美國推介時恰好碰到了幾十年不遇的美國次貸危機。貝爾斯登轟然倒掉令美國各大基金驚惶失措,包括摩根士丹利。」回憶起那一刻,許家印仍歷歷在目。
  國際基金背後是大量的中小投資者,他們也十分懼怕因房地產風險引發的次貸危機會令投資血本無歸。於是,壓低招股價格成為大摩的殺手鑭。「我們本來想融資15億美元,並且當時已經有了7至8億美元的定單。」許家印透露。然而,在大摩屢次提出壓低招股價格後,許家印最終選擇了拒絕。「當時我們在美國開了個會,中午時分,我決定暫停。」這也是許家印首次披露IPO真實叫停的原因,同時澄清了此前關於認購不足的傳言。
  「不可否認的是,上市叫停後,100億到150億元的資金暫時沒有了。」說到毅然放棄上市,許家印顯得不動聲色。當然,也有市場人士認為,「恆大當時確實沒想到會這麼嚴重。」
  私募之戰
  正確答案「三選一」
  敢說暫時不上市,許家印是做過謀劃的。「我們想到了三個暫停上市之後的解決措施。」許家印說。
  一是拋盤。2007年,恆大在全國共開有36個樓盤,其中2/3以上、建築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進入預售或可預售階段,在建工程更達到750萬平方米。「沒有賣不出去的樓盤,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許家印這樣解釋大規模拋盤套現的可能性,而這句話,在此後的對話過程中,被他屢次提及。
  二是合作。「近幾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一直是國際資本市場的熱門投資項目,我們如果拿出30%至50%的項目尋找合作者,也可以度過資金困境。」許家印說。
  但是,兩種方法很快都被許家印否決。「根據恆大2004年以來訂立的雙品牌戰略,我們要在落地每一個城市時實現樓盤品牌與恆大品牌的雙雙落地。也就是說,在規劃、園林、配套、物業等很多細節沒有做好時匆忙拋盤,我覺得有損且有悖於恆大的長期發展目標。而找合作方說白了是要賣項目,對於開發商來說,賣項目等於賣兒賣女。」許家印坦言。
  於是,許家印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即增資擴股,私募融資。
  6月29日,據香港消息,恆大完成第三輪融資。這也是恆大IPO擱置後的首次私募成功,金額高達6億美元。「在目前一些開發商成功IPO上市也僅能融資數億人民幣的情況下,恆大此輪私募確實不易。」市場人士評價。
  6億美元目前順利到賬5.06億,新世界集團創辦人鄭裕彤投資1.5億美元,持股3.9%,科威特投資局以1.46億美元持股3.8%,德意志銀行、美林證券等5家機構投資2.1億美元。
  「相比拋盤和賣項目,私募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引進多個從業經驗豐富的國際機構投資者,提升公司國際化、標準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弊就在我的股權被進一步稀釋了。但是為了公司能夠健康良性發展,個人的損失我可以接受。」許家印說。
  而目前國際金融形勢,國內房地產市場動盪等一系列不穩定因素,令許家印的遊說工作尤其艱難。他向記者直言,「打拼地產界十餘年,這忙碌著私募遊說的三個月,是我壓力最大的一段時間。」
  「在香港的三個月,鄭裕彤每個星期要和我吃一兩次飯;美林等早在第一輪私募時就推薦了財務副總監,實時瞭解公司財務運作情況;一些機構投資者甚至隨機走訪各地的樓盤,參加恆大公司的例會。」許家印笑言,在目前情況下,要獲得一份國際投資機構的私募訂單實非易事。
  「從我們瞭解的情況看,國際機構投資者敢投下這些錢和恆大捆綁在一起,是源於三個因素。一是對中國經濟宏觀面的信心,二是對中國樓市長期發展看好,三是對恆大40餘個項目的品質、團隊、管理模式、財務狀況有充分的信心。」許家印說。
  根據記者統計,三輪私募後,恆大股權融資10億美金,向瑞信等發行公司債4.3億美金,向美林借貸1.3億美金。「雖然有媒體報道恆大銀行及其他借款總計111億元,但隨著美林等持有的優先股轉為普通股,在香港新會計準則中,這些都將由債權轉成股權。分子分母顛倒後的恆大資本金由此大增,負債率已降至65%。」許家印介紹。
  土地?土地!
  尋找戰略合作 上市緊隨大勢
  上市目標、三大地產項目的資金壓力及樓市大環境帶來的銷售壓力,仍被市場關注。因此,恆大將於今年9月重啟IPO的說法在市場上開始流傳。而許家印卻表示,上市時機需視大勢而定,言外之意似乎是:若股市持續低迷,恆大上市的目標,近期不會加速。
  另外,今年8月前後,恆大廣州絹麻廠地塊、上海源深路1號地塊、重慶科技學院項目將陸續進入土地款和項目款最後結算期,高達近80億的資金如何支付備受市場關注。「這三個地塊總建築面積150萬平方米,不及恆大土地總儲備的1/35。如果除去這三塊,恆大未付土地出讓金僅20億元。」一位恆大內部人士介紹。根據許家印的說法,三個最貴項目目前已經不再以恆大單獨開發方式運作,而是改為尋找融資合作方,類似抵押貸款。
  甚至也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如果遇到合作方難求的「最壞情況」,恆大可能棄地而去,當然這可能將令恆大損失6.3億元保證金,卻能保證「無債一身輕」。
  「第一次私幕之前,恆大項目都由自己百分之百開發。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許家印說。
  6月底,鄭裕彤入股恆大,同時參與恆大兩個項目的合作開發,一個在武漢,另一個在廣州。「鄭裕彤是香港地產大鱷,在內地很多二線城市擁有開發項目,品牌合作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實現經驗互補。」許家印說。
  恆大未來可能面臨的另一個壓力是銷售壓力。今年市場觀望情緒籠罩,一旦恆大資金鏈緊張,是否可能通過大幅降價回流資金?
  許家印的說法是,恆大會因勢而動,但絕不會低於周邊樓盤的價格。據瞭解,目前恆大系列樓盤銷售價格基本高於周邊物業最少15%,最高甚至接近1倍差價。「僅恆大御景半島一個項目,目前可回籠資金33億。即便再降20%,仍有26億資金可以預期。」許家印表示。
  許家印也同時透露,受目前大勢影響,恆大接下來一段時間將集中精力做好目前的儲備項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Blog Archive